一般人讲到枪法都知道“拦、拿、扎”。的确“拦、拿”就是革枪的基础功夫;“扎”就是戳枪的基础功夫。枪法基础技巧的训练离不开“拦、拿、扎”。若是没有“拦、拿、扎”就不成枪法。
图片
戳枪
在大枪体系里戳与扎是可以互换的同义字。大枪属于刺兵,就是由于它最主要的杀伤力来自枪尖对目标的刺能力,所以“戳枪”就是大枪训练里最重要的项目。戳枪的动作可以大致分解为:
1) 准备:一般是采用中平势、枪头对准目标。
2) 戳枪:以后腿的脚跟旋转、蹬推,配合腰胯的旋转,同时后手把枪快速的往前直送。戳枪动作结束时一般是成为弓箭步的步型,前后手合在一起。
3) 收枪:戳完之后立即用后手抽枪回身,恢复戳枪前的准备姿势。
古籍文献记载的枪法理论对于戳枪要求“去如箭,来如线”,也就是说戳枪要能达到劲、疾和直去直回的标准。古人学习枪法就是从戳枪训练开始,《手臂录‧石敬岩枪法记》里记载了吴殳数人向石敬岩学习枪法的第—步:“石师之教先练戳,戳不许多,四伐、五伐则喘息汗下,而少憩。又四伐、五伐,以力竭为度,戳不竭力,则手臂油滑、初址不固,临敌则无以杀人矣,以渐加之,必日五百戳。几百日而后戳址固焉。」由此段文字,我们可以理解当时截枪训练着重在劲、快的爆发力,同时强调戳枪的耐力。
但是戳枪除了爆发力和耐力而外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。古代评论枪法的毛病有一项与戳枪有关:”枪有三件大病:……二、当劄不劄,大病;……。“ 这个”当劄不劄“的大病和前述的爆发力和耐力的关系不大,问题主要来自戳枪者应激的反应速度。如果只是训练戳枪的爆发力和耐力,那么单人训练即可。但是要培养戳枪的应激的反应速度,建议训练员拿手靶做诱导来引导戳枪者。其方法为:训练员一方面移动位置,一方面突然的亮手靶;戳枪者则必须不断追随训练员以保持最佳的临界距离,同时在训练员显示手靶之后以最快的速度截枪。为了达到更佳的训练效果,训练员在亮手靶之后立即收回手靶、不要等待戳枪者的反应,这样可以正确的显示发枪者的反应速度。从多年来的训练经验来看,这种随机性的戳枪训练远比单人戳枪训练来得有效。
教学中归纳出几点初学戳枪者常见的错误提供参考:
1)上身往前趴
戳枪时上身难免会有些往前倾,只要不影响腰部的旋转还是可以接受的。但是如果上身往前趴,影响到了腰部的旋转,那就会造成很多的问题。首先,由于没有腰力,腿力也出不来。所以戳枪的力道就会不足;其次,下腰部承受太多的压力,容易造成下腰部的运动伤害;第三,肩膀承受力会过大,造成戳枪后枪头跌落于地的现象;第四,枪戳出去”无根“,很容易被对方革枪致门户大开。
2) 全用手力戳枪
任何运动都讲究全身的协调性,大枪既长且重所以特别需要靠腿力、腰力来配合,才能戳枪有力、快速。大枪是传统的军事器械,讲究的就是穿盔破甲的穿透力,只用手力戳枪的穿透力极差。
为了破除”手力戳枪“的迷思,我们特别的研究一个体验的方法:训练者轻轻的抓住戳枪者的枪头(不必太大力)模拟护具对戳枪的阻力,然后要求戳枪者先用手力戳枪,一般手力戳枪在枪头遇到阻力时,后手和大枪就会打横,而失去穿透力;之后再要求戳枪者完全不用手力,只靠腰腿之力将枪往前送。戳枪者立刻可以感受到极大的、往前送的、很难阻挡的动量。这个动量就是大枪穿盔破甲的力量来源。
3)后腿没有往前的推力
戳枪需要后脚、后腿往前推送身体,同时也帮助腰部的旋转。但是经常发现学习者戳枪时将后脚跟往后铲/蹬,将腿的力量用到与戳枪相反的方向,完全无助于戳枪,这种现象称为”扯后腿/扯后脚“。为了纠正这个错误,需学习将后脚跟抬起。这样就可以避免后脚跟把腿的推送力带往错误的方向了。
总结戳枪的三个原则「胯送枪、挺胸送手、胯在头下」:「转胯送枪」是戳枪的启动要求,必须转腰胯,用腰、腿、胯三者的合力将迅速的送出;在戳枪的过程中则必须抬头挺胸、力求把手送,这样也会让腰胯充分的往前延伸增加戳枪的长度;在戳到终点时,一定要抬头挺胸保持上身正直、胯在头的正下方的姿势,这样不但可以减少下腰部的压力,同时可以帮助抽会身的速度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